欢迎您访问拓驰猎头--细分行业最好的猎头公司,企业服务热线: 0755-86609569

上海IC人才:顺流?逆流?!

883

深圳人才网 2007年1月23日

 

  2004年下半年到2005年上半年,上海IC人才遭遇东南亚一些芯片厂商 “挖角”成为当时媒体关注的话题,从《半导体之都人才大量流失,IC产业正挥别上海》(IT时代周刊)到《上海:“半导体之都”寻找新定位》、《上海芯片人才大“逆流”:200工程师群迁新加坡》(21世纪经济报道)、《上海IC人才频繁外流、中央专项调研人才之争》(中国经营报),再到本报连续推出的《200工程师外流的思考》、《IC业:缺工程师更缺人才链》、《人才变量困扰上海IC业》等文章,引起了人们对IC人才流动与培养的高度重视。

  时过境迁,那些“出走”的工程师如今纷纷回归,有人几乎是迫不及待地回到国内企业的怀抱,这一现象再次吸引媒体的眼球。据估计,2006年上海各个大型半导体制造商迎接了超过150位从海外归来的IC人才。这一切是为何,他们的境遇又能给职场中人什么样的启示?
  
   Paul终于在2006年12月28日回到曾在2年前供职的中芯国际,“就像撒气出走的孩子在外面经历风雨之后回到母亲的怀抱。”Paul为自己的回归做出解释——Paul是2005年因薪酬的诱惑而“出走”新加坡的,“出去之后,才知道薪酬不能解决所有问题,不适应的地方实在太多了。”去年7、8月份Paul就开始与中芯国际联系了,12月中旬与中芯国际的聘雇合同敲定。他本来可以新年过后再去报到,“但我一刻也不想多留。”
  
   曾经的挖角风暴

  Paul回忆起2年前,“那时候我刚刚工作了两年,对未来没有什么计划。碰上新加坡的公司来招聘,薪水比较高,自己的合同又刚好到期,所以没有怎么思考就去了。”相比而言,稍微年长一些的李悦动作更快一些,就职于上海另一家IC制造商的他在2004年就去了马来西亚,“当时是经过一番认真考虑的,一方面希望出去看看,积累一些海外工作经验,了解一下人家是怎么做IC的,另外就是薪酬非常诱人。相信大多数人都是冲着这两点去的。”而身处生产一线的Lucy更直白一些:“人往高处走,水往低处流。到哪里都是打工,去国外说不定有更多机会呢。”Paul、李悦、Lucy只是当时在不到1年时间里出走东南亚的200多名工程师中的一员,他们不同的心态与动因代表这群人各自不同的想法。

  现在回头来看,那次疯狂的挖角与全球半导体产业周期性复苏不无关系。从2003年第四季度开始,许多芯片企业扩大产能。于是,来自东南亚的新加坡特许半导体、台湾联电新加坡公司(UNCI)、意法半导体新加坡公司、马来西亚第一硅公司(1st Silicon)等国际知名半导体公司,甚至台湾芯片企业如台积电等,都前来国内各大芯片企业“挖掘”技术人才。他们开出的条件确实“诱人”,甚至有人说,“为挖人成功,很多东南亚芯片公司开的待遇直指美国。”而此次大规模跨国挖人行动瞄准的目标,是拥有8英寸晶圆厂2-3年工作经验的员工,可以说就是国内本土培养起来的第一批半导体人才,因此那次挖人对国内芯片产业影响巨大。
  
   如今的回流浪潮

  用一句流行的话来说,Paul“不是一个人”,与他一起回来的还有5人。据中芯国际公关部的Angela Miao估计,2006年上海各个大型半导体制造商迎接了超过150位从海外归来的IC人才。“仅中芯国际就达到了数十位。”

  “回来的原因主要是不适应,”Paul告诉记者,“不适应的地方是多方面的:首先是饮食,太过单调,日复一日几乎没有改变;其次是公司体制,他们的体制更强调个人的项目能力,缺乏横向支持,不利于我这样的初级人才发展;在交通、居住、娱乐等方面也都有不适应的地方。”为了回来,Paul甚至还付出了相当于1个月薪水的违约金。李悦虽然是经过了一番思考才出去的,但实践中遇到的困难也让他有些吃不消,“关键是业余生活太贫乏,感觉闷得慌,而且有时候安全状况也不是很好。”Lucy延续了她一针见血的风格:“某种程度上,我们就像进城务工的农民工,可以在城里赚钱,甚至赚大钱,但很难融入城市。”李悦与Lucy是在2006年“回流”的,他们合同到期日大约是7、8月份,“这与当初我们出走时大致相同,不是辞职,是合同到期。”

  记者从中芯国际、华虹NEC等企业了解到,2006年,这些企业都不同程度接收了从海外回来的一些IC人才。上海集成电路行业协会副秘书长薛自告诉记者,他虽然不能确认是否发生了大量“回流”,但2006年他确实在不同场合遇到过很多从海外回来的IC人才,“比如12月初参加中国集成电路发展研讨会时,与我同桌的7个人,竟然全部是从海外归来的IC设计工程师。”

  谈到为何2006年会有如此之多的IC人才回流时,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认为,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:一是客观环境的变化。2006年国内IC市场复合增长率仍然高于全球水平,而上海IC业者都有不少大动作,诸如华虹NEC年初宣布投建12英寸生产线(后搁浅),中芯国际也根据市场需求扩大了生产规模,包括将于2007年开始投产的300mm生产线(上海八厂)。这些动作需要大批人才,各个企业都加强了海外招聘,由此吸引了一批人员。二是主观意愿的变化。很多人出国前主要是看重发展机会和薪酬,出去之后发展并不如意,薪酬又不能解决所有问题,种种不适促使他们回到日益兴旺的国内寻找机会。
  
   人才流动仍在继续

  两年前的外流,现在的回流,是否意味着我们的IC人才队伍实力在不断增强、人数在不断增多?问题似乎不那么简单,因为流动从来没有停止。就在2006年12月初,42家来自上海、北京、深圳及香港、台湾地区和新加坡、美国的IC公司齐集张江,出现在“2006半导体行业人才招聘会”上。6家新加坡半导体公司在招聘会上公布了职位,而一部分已经在上海成立代表处或分支机构的跨国IC公司除了为在中国的机构招揽人才之外,也希望为其在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分支机构挖掘中国IC工程师。

  “在高科技行业,人才流动是十分平常的事情。”专业IC及电子行业猎头、上海凯希人才信息咨询有限公司高级顾问胡运望说,“企业扩大规模、寻求发展,势必需要优秀的人才,但国内IC人才数量有限,培养人才需要时间,‘挖角’自然成为获取成熟人才的便捷途径。国内企业如此,跨国公司也不例外。”这种流动是行业特点决定的,电子行业发展很快,技术热点很多,给技术人员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。由中智人力资源与上海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合作完成的《2006年上海市集成电路行业薪酬调研报告》显示,IC专业技术人员流失率接近17%,“人才外流只是一部分,互相挖角也为这个比率贡献很多。”

  胡运望还认为:流动带来的不全是坏事。上世纪90年代初,新加坡IC厂商第一次大规模地到中国“挖人”,将招聘广告贴在了目标公司门口!结果,两家公司一下子流失了几十位工程师。10年前上海流失的半导体人才,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回流。上海集成电路行业协会副秘书长薛自评价说:“那批回流人才,目前已成了长三角芯片企业的‘顶梁柱’。”其实,两年前IC人才外流时,就有人提问:这场外流是会造就未来长三角半导体企业新的一批“顶梁柱”,还是一次永久性的告别?“现在来看,成为前者的可能性越来越大。”胡运望这样判断。
  
   哪些人是IC人才
  
   电路设计工程师

  版图工程师

  芯片设计企业 工艺接口工程师

  IC(集成电路)业 应用设计师

  芯片生产企业 工艺制造工程师、设备维修、操作型技师

  芯片测试企业 测试工程师

  芯片封装企业 封装工艺工程师、设备工程师、操作型设计师

  半导体材料、设备、器材企业

  IC业(集成电路业)属于微电子行业的一支。在这个产业中,包括设计和加工两种企业,设计公司负责产品的设计,而加工企业则包括芯片生产、封装、测试三类。除此之外,则是半导体材料、设备、器件等配套企业(如上图)。

  设计企业中,核心人才是设计工程师,包括电路设计工程师和版图设计工程师。成熟的芯片设计企业还需要配备工艺接口工程师、测试工程师和应用工程师。

  设计之后是制造。芯片生产企业中,主角是工艺制造工程师,占生产型企业总人数的50%以上。同时,需要大量设备维修人员和操作型技师,大概占总人数的30%。还需要配备少量化工类工程师。芯片生产出之后,需要进行测试,这其中主要依靠测试工程师。下一步工序是将芯片封装,在封装企业中,主要需要封装工艺工程师和设备工程师,操作型技师等“灰领”也是封装企业必备的人才。
  
   IC企业揽才政策优惠

  站在上海IC企业的角度看,人才外流确实是产业发展的障碍之一。而且,这种外流发生在在上海IC产业人才全线奇缺的情况下:目前,上海的集成电路产值占整个中国的40%左右,全国47条生产线有12条在上海。上海现有集成电路企业近400家,其中IC设计公司近200家。上海有4万名左右的半导体从业人员,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.6万,这个数字远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。因此,培养人才、留住人才就是上海IC企业共同任务。

  这方面,中芯国际付出很多努力。Angela Miao介绍说,“我们保证每位员工一年内拿到14个月的薪水,除此之外,每个季度发季度目标达成率奖金,同时公司会从上个季度的盈利当中抽出一定的比例,及时回馈给员工。”中芯人力资源处Michael Xu向记者解释他们的薪酬制度:公司采取中等本金薪资制度,每月薪酬一般由基本薪资、津贴、岗位津贴、交通津贴(一定职位以上)等组成。”一个刚从大学毕业的理工科本科生,第一年的年薪大约在4-6万元之间。“这个数字比起他们其他专业的同学,绝对不低。同时,公司还会给员工提供股票期权,让他们的发展与公司的发展紧密相连。”而且,“居住在中芯花园的员工可以以成本价买到公司为他们建的房子,公司员工可以送孩子到中芯国际开办的双语学校(民办、双语教育)上学,公司还为他们补贴费用,比如公司的司机,子女上学一般补助高达80%。”

  Paul告诉记者,最让他不能舍弃的就是中芯国际的“导师制”,这种让海外有经验的工程师对年轻工程师的带教让他受益匪浅,“本来想去国外增加一些有用的经验,谁知出去之后只能完全靠自己摸索。中芯的环境就好得多,特别利于人才的成长。”不仅如此,中芯国际海与复旦、交大、同济等一流高校开展教学合作计划,鼓励在职员工前去深造;开设微电子培训中心,对线上工人、初级技术人员进行培训;内部开设500堂培训课,课程包括半导体制程技术等诸多方面;与设备厂商合作,将员工送到海外接受培训……

  正是这点点滴滴让Paul的心留在中芯,“出走”不到一年,他就毅然“回家”。“这里才有我的事业。”这或许是一个半导体技术人员职业生涯的终极追求。
  
   专技人员薪酬增幅最大

  中智人力资源与上海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合作的《2006年上海市集成电路行业薪酬调研报告》显示:2006年,IC企业平均工资增长为12.3%,大大高于上一年的8.5%。其中专业技术人员更是以12.8%的高增长遥遥领先。然而在从业人员薪资一路飙升的同时,行业内的人才高流动依然没有完全缓解。
  
   调查显示,从经理层、主管层,到一般员工的各个级别中,与技术紧密相关的研发、设计等岗位的薪酬都处于该层级的高位。报告同时显示,这几类高管的流失率依然接近15%。可见,高薪并不一定能留住高管。相反,高薪对技术主管及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"吸引"比较有效。从近两年流失率的比照中可以看到,技术主管/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流失情况得到很大改善。此外,高薪对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一般。报告结果显示,去年专业技术人员薪酬增幅最大,达到12.8%,但专业技术人员的流失问题依然严重,流失率接近17%。
  
   建议:行业流动大,跳槽不宜过频

  职业规划专家 洪向阳

  由于IC行业的知识贬值迅速,如何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,使自己在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,是集成电路行业所有人才关心的话题。该行业的跳槽往往在较大范围内进行,发生在国外和国内企业之间,内资和合资或外资企业之间,内资企业相互之间。跳槽原因大多是寻求更高的薪资待遇,或者借此完成转型和自我提升。其实,IC人才要想取得好的发展,不宜频繁跳槽,应该做好职业规划。

  不宜频繁跳槽

  尽管跳槽在短时期内可以提升职位或薪水,但那种把自己包装起来,只求在短期内卖个好价钱的做法不可取,不利于自身的长期发展。要知道,IC行业是个专业性非常强的行业,不同研发项目间的相通性很差,过于频繁的跳槽,会使得技术人员很难在某一技术领域成为专才。

  从业人员在决定去留时,不仅仅要看企业规模大小、工资高低、福利好坏,还要看自己参与的研发项目在企业中所处地位、前景如何。因为,如果一个项目被叫停,那这个项目的整个研发团队都有“下岗”的可能。

  职业规划不可或缺

  虽然外在环境的变化和机遇往往是不可控的,但从业者还是应该保持定期检讨职业生涯的习惯,避免在展望未来时发现自己前程渺茫。在集成电路行业工作极具挑战性,要使自己的技能多元化,多寻找学习机会。也许你愿意在工程师的职位上干一辈子,也许你在技术上取得成绩之后,还想做到更高的职位。不管是哪一种想法,都必须思考个人的职业规划。多沟通、多学习、多分享、多思考,应该是IC从业者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。而且,不同阶段的从业人员应该有不同的重点,比如,那些大学毕业10年的人才,现在应该开始由“学习阶段”进入“深化和发挥阶段”,评估在自己工作的领域可以深化和发挥的程度;评估现在的公司能否提供您发展的条件。如果答案是否定的,就必须进行外部市场的调研。但不建议转换事业跑道,除非自认“机会成本”是值得承担的。

分公司客服QQ:1872083947 邮箱:info@touchhr.com

联系地址:深圳市南山区南头街道桃园路8号田厦国际中心A座2905

拓驰猎头--细分行业最好的猎头公司 版权所有 2018- 粤ICP备11085549号

客服电话

0755-86609569

企业公众号

商务合作